科学复兴之路上,思考今年北京大会的内容框架,想到“虎头凤尾”这个词。
这几年,我总是有点遗憾,每年的GMIC大会有点虎头蛇尾。因为大会的第一天,科技大咖一般会登台,大家的关注度高。而结尾的时候,一般是我来演讲,听众了了。这也是我无奈的一种安排,我曾经试图安排科技大咖来压轴,效果也不理想,GMIC几千人的主会场确实有点大,好多观众坚持不到最后,媒体报道也有影响,所以我后来就对同事说,我来吧,我是长城会的创始人,第一个人,本该是最后的那一名听众,直到有一天听众满了为止。
今年我们请来霍金做开幕演讲,还有一批科技大咖、科学家和网友的精彩提问,相信关注度仍然会高,可谓虎头。
但是,这次北京大会压轴我决定请Ted的创始人理查德沃曼来演讲,这位83岁的智者,气场强大,去年在硅谷我们请他来和一批顶尖的科学家演讲,震慑全场。我和他有次有趣的很私人的对话。我说有时候,在北京,我觉得自己办会已经天下无敌。他说,不对,我还活着!我也没含糊,马上说,你是我的老师。他就说,那好,我就好好教教你!所以,我这次就请他来教教我如何做一次成功的闭幕演讲,期待一次久违的“凤尾”!
办会九年,直到今天,仍然会有人问我,为什么雷军不来了?借此机会,作个说明,以后就不回答这个问题了。雷军也是老师,早期对长城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!GMIC大会小会,演讲无数次,去硅谷为长城会站台,为期一周,上车睡觉,下车就精神抖擞有时一讲就是一二钟头。某种意义上,如果长城会办得好,GMIC能起好头,大多是他的提携,基础打得好。如果长城会办得不好,那是我和团队工作做得不好,他应尽得力已尽力了,也合情合理。
有次,团队颇有些得意的说,中国科技界,有名的人物除马云没来外,都来过了。我说,那以后他想来,我们给他设门槛。现在想来,何等狭隘,“地球上每个人来一次GMIC”!原来只是句空洞的口号。今天,我有时会从一些角度看见他的独特性。大家看到的是他的票房,是首富,是科技大腕。我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的商业领袖,可以用英文讲述源自中国的商业思想,并能被这个世界接受;我看到的是一个关注教育深层次问题的爱思考的一个商人;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环境保护身体力行,有时也会冲动的说几句狠话的老江湖。
近来常想,办会这件小事,一样“以小见大”。开始敬畏,有些谦卑,仰望天意。我或许还没有进了门,上了道,遑论登堂入室!
看似简单,实质繁杂。看似繁杂,大道至简。一个“会”字,不是人云亦云;再看“會”字,天地人在其中……
文厨,2017年3月11日